兵器种类主要分为陆军、空军及特殊攻城器械三大类,每类兵种根据功能定位又可细分为多个子类型。陆军作为基础作战单位,包含步兵、摩托化部队、轻型坦克、中型坦克、重型坦克等,其中步兵承担占领与基础作战任务,摩托化部队具备较高机动性,坦克类单位则依据装甲厚度和火力差异形成梯度战力。重型坦克如虎式以其高防护和火力成为战场核心,但需注意同品质兵种的等级差异可能影响实际战力表现。

炮兵体系构成远程火力支柱,包括牵引式火炮、自行火炮及火箭炮。牵引式火炮需部署阵地且射程远超视野,需搭配侦察单位使用;自行火炮兼顾机动与火力,适合动态战场;火箭炮如喀秋莎专精范围打击,但对车辆单位效果显著削弱。攻城器械如自行攻城炮专精建筑破坏,但对其他单位伤害极低,需严格规避混战。兵种间存在明确的克制关系,例如火箭炮对装甲单位压制力强,但易被空军针对。

空军单位涵盖战斗机、轰炸机等类型,战斗机侧重制空权争夺,轰炸机则实施对地打击。海军单位虽非核心但在地图特定区域发挥作用,部分陆军远程单位可对舰船实施跨地形支援。侦察车虽归类为陆军,但其核心价值在于视野开拓而非直接作战,合理运用可提前预判敌方部署。所有兵种均受地形影响,森林提供隐蔽加成,山地影响移动路径,需结合环境调整战术。

兵种品质与等级系统构成深度养成维度,高品质兵种基础属性更高,但低品质高等级单位可能实现属性反超。科技研发直接影响兵种效能,例如提升装甲厚度或射击精度。资源管理是维持兵种生产的基础,铁矿、石油等材料对应不同军备需求,商业区实现资源调剂。军团城市可解锁高级兵种生产线,但需成员协同贡献资源。战场中需根据攻防态势动态调整兵种比例,单一兵种堆砌易被针对性克制。

实战中需优先确保炮兵与攻城器械的输出环境,利用坦克吸收伤害,侦察单位持续提供视野。防空火力需针对敌方空军配置提前部署,避免关键单位遭空袭瘫痪。后期作战更强调兵种协作,例如用火箭炮压制敌方炮兵的同时,以重型坦克突破防线。所有兵种均有明确的功能边界,例如步兵在后期仍承担建筑占领职能,不可完全替代。合理配置兵种结构比盲目追求高品质单位更具战术价值。
